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亚娱体育app禄45ybin > 新闻动态 > 特色资源丨地方文化----《1938年中国的“敦刻尔克”:宜昌大撤退图文志》_轮船_十三码头_民生
特色资源丨地方文化----《1938年中国的“敦刻尔克”:宜昌大撤退图文志》_轮船_十三码头_民生
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2:44 点击次数:103
历史长河中,总有一些关键节点如星辰照亮前路,总有一些重大事件深刻影响地区乃至国家的命运走向。1938年,依傍长江、素有“川鄂咽喉”之称的宜昌,经历了一场关乎存亡的大撤退——这场被誉为“中国敦刻尔克”的战略转移,在战火中铸就了不朽传奇。
《1938年中国的“敦刻尔克”:宜昌大撤退图文志》一书,以全景视角回溯历史,书中500余幅泛黄照片,定格了码头工人挥汗装卸的身影、民生公司船队破浪前行的瞬间。20万字考据详实的文字,深度还原了运输调度的紧张博弈、各界人士争分夺秒的救援场景,将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撤退,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在读者眼前。
《大揭秘:铁血西迁——宜昌大撤退》 视频来自B站
抗日战争时期,宜昌成为悬系中国命运的咽喉要地。1937年11月南京沦陷后,国民政府迁都重庆,确定四川为战时大后方,进出四川的通道成为抗战“生命线”。那时进入四川的陆路交通十分闭塞,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长江航线。
宜昌以上的三峡航道狭窄弯曲、滩多浪急,仅容单船通行,1500吨以上轮船无法溯江而上,所有从上海、南京、武汉西行的大船,均需在宜昌换乘大马力小船进川。
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间,华北、华中、华南13省超百万平方公里国土、340多座城市先后沦陷。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,长沙、广州也相继落入敌手。
展开剩余84%早在1938年春,随着国民政府西撤,大批人流、物流已从华东、华中、华北涌向四川。武汉沦陷后,撤退潮达到顶峰——距武汉300公里的宜昌,因扼守长江咽喉、入川门户,成为敌我必争之地。
这座仅有10万人口的小城,被难民与战时物资挤得水泄不通:滞留人员最多时达3万,既有焦急待运的军政要员、各界精英,也有拖家带口的普通难民,更有数千名无家可归的孤儿难童,这些难童由周恩来、宋庆龄、宋美龄倡议建立的战时儿童保育会集中安置在宜昌难童接送站,他们在寒风中眼巴巴地等待着乘船入川。
与此同时,上海、南京、武汉等沦陷区的工厂设备、政府机关、学校纷纷撤至宜昌,近十万吨军工器材等重要物资层层堆积在沿江两岸。从一马路到十三码头,数里江滩成了露天仓库,木箱、铁架与油布杂乱堆叠,一眼望不到头。
1938年深秋,日军铁蹄向宜昌狂飙突进,敌机成群掠过江面,炸弹在货堆间轰然炸响,腾起冲天火光。城内滞留者心急如焚,攥着船票在寒风里跺脚,背着家当在码头街巷穿梭。那9万余吨维系全国兵工、航空、轻工业命脉的器材,若落入敌手,大后方工业重建将成空谈,更会助长日寇凶焰,后果不堪设想。
更险峻的是,10月中旬后长江上游仅剩约40天中水位期,之后的枯水期将让大型设备再难入川——所有人员与物资必须在40天内抢运完毕。
此时,张自忠将军率第33集团军在汉水防线死战日军,几十万出川增援的军队与装备,正等着借长江航线奔赴战场。可当时能闯峡江的,只有民生公司22艘轮船和2艘外轮,单船运力不过200至600吨,照此算来,全部物资人员运到重庆,得耗整整一年。
每天,民生宜昌分公司办公楼被挤得水泄不通,武装押运货物的军官甚至掏枪要船,运输秩序几近失控。千钧一发之际,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以交通部次长身份挺身而出,挑起督运重担。
1938年10月23日,卢作孚抵达宜昌当晚便通宵制定紧急运输方案。次日,第一艘满载物资与人员的轮船鸣笛启航,抢运大幕轰然拉开。他迅速调配资源:临时增雇3000多名雇工,征用850余只民间木船,20多艘轮船昼夜在峡江往返穿梭。
针对险峻航道,卢作孚首创“三段航行”法:将航线分为宜昌至三斗坪、三斗坪至万县、万县至重庆三段,按各段水情调配船只——最重要的笨重设备直运重庆,返程则满载出川抗日士兵;轻型设备先囤积于三斗坪、万县,再分批转运。此法既缩短单船周期,又确保每日6-7艘空船回航。同时推行客运舱“座票制”,将原本睡1人的铺位改坐5人,最大限度挖掘空间。码头边,新设备紧急上架,装卸工昼夜轮班,监督岗全程盯守,整个运输链在他调度下高速运转。
此后四十个昼夜,宜昌江面昼夜不歇:二十四艘轮船与八百五十余只木船穿梭如织,码头工人在空袭警报中装卸货物,纤夫们的号子声盖过激流轰鸣。卢作孚吃住都在码头,嗓子喊得沙哑,眼睛熬得通红,终将十万滞留者与九成积压物资抢在枯水期前送进川江。
这场生死竞速里,民生公司付出惨烈代价:十六艘轮船沉于炮火,一百一十六名职员殉难,六十三人重伤致残,码头厂房多成废墟。但正是这样的牺牲,换来了至暗时刻的转机——截至1940年6月宜昌沦陷,民生公司累计转运一百五十余万人、货物百万吨,其中包括十五家兵工厂、十余家企业及两万吨空军器材。
这些迁川的机器昼夜轰鸣,枪炮弹药不断送往前线,成为支撑抗战的血肉脊梁。当宜昌最终落入敌手时,这座“川鄂咽喉”早已将最后一丝战略资源注入后方,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。
大撤退前人满为患的宜昌城
抗战期间长江上游拉纤的纤夫们
民生公司的船只在湍急的河流中航行
武汉第一临时保育院儿童离开武汉转运宜昌入川
被日机炸毁的民俗轮(以上所有图片均来自百度)
江水汤汤,至今犹记当年:民生公司的轮船冒着黑烟溯流而上,纤夫肩头的纤绳勒进血肉,码头装卸的号子混着炸弹爆炸声。他们用身躯筑成的运输线,让民族工业在西南群山里重生,让“一寸山河一寸血”的呐喊有了最坚实的注脚。
宜昌大撤退,不是撤退,而是一个民族背水一战的冲锋——那些沉没的船只、殉难的英魂,终将在历史深处凝结成永不褪色的丰碑。
《图文志》的一大特色是收录了海量珍贵历史图片,500余张泛黄影像如时光碎片,拼接出宜昌大撤退的真实场景:堆积如山的待运物资、码头拥挤的求生人群、江面上穿梭的运货轮船、江边奋力拉纤的纤夫……每一张照片都定格着战时的瞬间,让人直观感受大撤退的紧张与壮烈,仿佛穿越硝烟,亲见历史现场。
书中文字同样厚重,不仅详述卢作孚在日军轰炸与运输困局中冷静决策、指挥船队化险为夷的担当,也记录民生公司员工冒死抢救物资、连续工作数十小时的坚守,更展现码头工人昼夜装卸货物、纤夫拉着沉重船只闯过险滩的坚韧。
这本书不只是事件记录,更是对城市精神的深挖。宜昌大撤退不是简单的物资转移,而是一座城与一群人的英雄史诗。全城男女老少齐上阵,人力物力全动员,那份团结与坚韧,早已刻进宜昌的文化血脉。书中对宜昌抗战时期的城市状态、百姓生活的描述,让我们看到一座城在困境中迸发的力量——这份坚韧与无私,至今仍在激励后人。
如今漫步宜昌滨江公园,当年的5号码头已变身游轮港湾,江风里仍飘着那段铁血往事的余韵。暮色中,《图文志》封面上的民生轮船镀着金光,恍惚间能听见两种声音在江面交织:现代货轮的悠长汽笛,与1938年秋夜十万颗心共振的历史回响。
这本书如同一把钥匙,推开宜昌的历史之门,让我们看见一座城的风骨。愿更多人翻开它,铭记苦难,珍惜当下,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。
图文整理:李晓萍(特色资源室)
审核校正:赵惠婷
发布于:北京市
